护肤行业 “功效叙事” 困局:从技术内卷到价值重构

日期:2025-07-14 16:26:10 / 人气:4


当每个护肤品牌都在包装上堆砌 “重组三螺旋胶原蛋白”“植物愈伤细胞外泌体” 等专业名词,当上游供应商能为任何产品配齐 “独家成分 + 全链路证书”,曾经推动行业升级的 “功效叙事” 正在逐渐失灵。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的技术话语权之争,暴露出行业标准缺失的隐忧;消费者对 “五花八门的独家技术” 脱敏,则宣告单纯依赖成分营销的时代走向终结。护肤行业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在技术内卷中消耗信任,还是重构 “功效 + 体验 + 价值观” 的多元竞争维度?
技术内卷:从创新驱动到资本游戏
护肤行业的技术竞赛早已偏离初衷。在近期的化妆品展会上,丝素蛋白肽、重组贻贝粘蛋白等成分展台密集排列,每个供应商都能即时提供 “从产品到证书的全链路代理服务”。这种 “技术即插即用” 的模式背后,是资本驱动下的跟风式创新 —— 重组胶原蛋白走红后,大批企业涌入活性蛋白赛道;植物萃取成为新热点,ODM 巨头立刻推出 “植物细胞智能制造平台”。当技术推新速度远超正常行业进化节奏,所谓的 “独家成分” 实则沦为批量生产的商业标签。
活性蛋白与植物萃取的内卷尤为典型。活性蛋白因曾应用于医药领域获得信任背书,但从业者直言:“多数大分子蛋白难以透皮吸收,更多是炒概念”;植物萃取虽被诺斯贝尔等企业赋予 “外泌体递送” 等新技术包装,却仍未解决功效模糊的核心问题。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创新已让位于证书代办生意 —— 二类械字号、美白特证可通过代工厂 “一键获取”,甚至存在 “暗箱关系” 操作空间。这种 “证书先行于技术” 的畸形生态,导致真正的研发投入被稀释,行业陷入 “伪创新” 循环。
资本的短视进一步加剧乱象。当某个成分成为爆品后,资本立刻催生出数十个同类品牌,迫使企业将精力放在 “概念包装” 而非基础研究上。某从业者透露:“一款宣称‘专利抗老’的面霜,实际研发周期不足 3 个月,大部分成本花在检测报告和营销文案上”。这种 “营销倒逼研发” 的模式,使得技术迭代沦为数字游戏 —— 成分添加浓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却无人关心实际透皮吸收率;专利数量逐年攀升,但真正解决皮肤问题的突破性技术寥寥无几。
标准缺失:功效叙事的信任危机
功效护肤的核心矛盾在于 “技术狂奔与规范滞后” 的脱节。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的争端本质上是标准缺位的产物 —— 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的检测方法不统一,导致功效宣称缺乏权威依据。这种混乱在活性蛋白领域尤为突出:不同企业采用的提取工艺、纯度标准、检测指标千差万别,却都能宣称 “独家专利”。消费者在 “重组胶原蛋白”“人源化胶原蛋白” 等概念中迷失,最终对所有技术宣传产生怀疑。
证书体系的漏洞更让信任雪上加霜。二类械字号证书可通过代工厂挂靠获取,社交平台充斥着 “7 天拿特证” 的代办广告,甚至有从业者直言 “部分证书靠人情关系”。这种宽松的准入机制使得 “功效宣称” 失去约束:某主打 “医研共创” 的品牌,其核心成分的临床数据仅来自数十人的短期测试;宣称 “敏感肌专研” 的产品,实际因添加刺激性防腐剂导致消费者过敏。当 “械字号”“专利号” 成为可以购买的营销道具,整个行业的信誉基础被逐渐侵蚀。
更严重的后果是消费者认知被扭曲。品牌在营销中刻意放大成分的正向功效,对副作用避而不谈:A 醇产品强调 “抗老奇效” 却隐瞒脱皮风险,酸类焕肤面膜宣传 “毛孔清洁” 却不提角质层损伤。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陷入 “功效迷信”—— 盲目追求高浓度、强功效成分,最终引发皮肤屏障受损。当越来越多人发现 “用完猛药烂脸”,功效叙事的信任根基开始崩塌,“成分党” 逐渐转向 “体验派”,用实际肤感和长期效果重新定义产品价值。
叙事失灵:从技术崇拜到体验回归
消费者的觉醒正在瓦解功效叙事的统治地位。曾经,“成分党” 会仔细研究产品配方表,为 0.1% 的浓度差异争论不休;如今,面对每个品牌都宣称的 “独家技术”,消费者小黄的感受颇具代表性:“五花八门的专业名词看不懂,用下来效果大差不差,现在只看使用体验决定复购”。这种脱敏反应源于 “技术泛滥”—— 当重组胶原蛋白、植物外泌体等概念成为标配,技术本身不再具备稀缺性,无法再支撑品牌溢价。
营销过度则加速了叙事失效。某数据显示,2024 年护肤品行业的 “新成分” 宣称数量较 2020 年增长 300%,但消费者满意度却下降 15%。品牌为制造卖点,将医疗级成分粗暴应用于护肤品,却缺乏相应的温和性调整:某宣称 “医美同源” 的精华液,因添加高浓度生长因子导致皮肤红肿;主打 “干细胞修复” 的面霜,实际功效仅等同于普通保湿乳。这种 “概念大于实效” 的操作,让消费者逐渐认清:很多所谓的 “黑科技” 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营销话术。
体验维度的崛起填补了信任空白。在功效宣称失效后,产品的使用感受、香味设计、包装质感等 “非技术因素” 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林清轩山茶花精油的成功并非依赖成分创新,而是其 “温润质地 + 治愈香气” 带来的感官体验;某新锐品牌凭借 “极简环保包装 + 按压泵精准控量” 的设计细节,在成分同质化市场中突围。这些案例表明,当技术无法再制造差异,消费者会转向更真实的使用体验 —— 这恰恰是功效叙事长期忽视的维度。
破局之路:从成分营销到价值重构
护肤行业的未来竞争需要多元价值支撑。头部企业已开始探索新路径:福瑞达提出 “从成分营销回归品牌价值”,强调产业生态建设;养生堂则关注 “护肤品的综合素质”,将情绪价值纳入产品开发。这种转型并非否定技术重要性,而是要在技术之外构建更完整的价值体系。
建立统一标准是重建信任的基础。行业亟需制定活性成分检测、功效宣称验证的国家标准,明确 “透皮吸收率”“长期安全性” 等关键指标的测试方法。参考医药行业的双盲试验机制,推动护肤品功效宣称从 “企业自证” 转向 “第三方权威认证”。只有当消费者能清晰辨别 “有效成分” 与 “概念成分”,技术创新才能真正获得尊重,而非沦为营销工具。
细分赛道与情绪价值提供新增长点。个人护理的 “护肤化” 趋势明显,身体护理、头皮护理等领域对成分、香味的需求升级;男性护肤、银发族护肤等长期被忽视的群体,正展现出多元需求。这些细分市场的机会不在于技术颠覆,而在于精准满足特定人群的使用场景:为银发族设计的 “易推开、低刺激” 抗皱霜,为男性开发的 “无香、速干” 保湿乳,都能凭借场景适配性建立竞争优势。
可持续发展与品牌价值观则决定长期生命力。当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环保议题,某品牌通过 “可回收包装 + 植物基原料” 的组合,在不强调功效的情况下实现销量增长;另一品牌因公开成分检测方法、坦诚承认产品局限性,收获 “真诚” 口碑。这些案例证明,在功效之外,品牌的社会责任感、透明度同样能赢得消费者认同,这种认同比短期的成分营销更具粘性。
护肤行业的 “功效叙事” 困局,本质是技术创新与商业伦理的失衡。当每个供应商都能提供 “全链路证书”,当每个品牌都能包装 “独家成分”,行业最珍贵的信任资产将被消耗殆尽。破局的关键在于回归初心:技术创新应服务于真实的皮肤需求,而非资本游戏的道具;品牌竞争应围绕价值创造,而非概念炒作。唯有如此,护肤行业才能从 “技术内卷” 走向 “价值共生”,在功效与信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作者:汇丰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汇丰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