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科技遗产:跨越世纪的科学桥梁

日期:2025-10-20 14:16:06 / 人气:7


“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物理学巨擘杨振宁在北京逝世,留下了一部跨越东西方的科学史诗。从西南联大到诺贝尔奖,从普林斯顿到清华园,他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留下深刻痕迹,影响无数科技精英,留下了宝贵的科技遗产。
一、无人能及的中外科技交流推动者
1971年夏,杨振宁在阔别祖国26年后乘机回国,成为首位访问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彼时中国科技界百废待兴,“大多数年轻学者既无法正常进行科研工作,也无法提高学习质量”。他敏锐发现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迅速投身推动中外科技交流。
- 1971年11月,接受美国《今日物理》杂志专访,向国际社会客观介绍中国科学发展现状,打破外界信息壁垒。
- 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进修,亲自推荐超过1200名年轻学者出国培训,其中不少人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评价:“杨振宁是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与交流的桥梁的开创者,仅这一方面的成就便无人能及。”他的行动在国际华人群体中引发积极反响,为中美科技交往打开了重要窗口。
二、中国计算机发展的深远赋能者
杨振宁与中国计算机教育及科技发展的缘分,春风化雨、影响绵长。他以战略眼光推动关键节点布局,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崛起奠定基础。
- 1978年,在他的建议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设立计算机软件专业,为国内计算机教育普及铺平道路,更早地培养计算机领域后备人才。
- 1996年,为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卖掉美国纽约房产捐出100万美元,还将部分诺贝尔奖金捐给清华。1999年起任清华教授,年薪100万元分文不取,全部捐给高等研究院,支持基础物理学科研。
- 2004年,推荐并支持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回国全职任教,填补了当时中国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顶尖人才的空白。次年姚期智创办“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即“姚班”),如今已成为中国计算机界“黄埔军校”和全球AI领域人才孵化摇篮。
姚班诞生了陈丹琦、吴佳俊等顶尖AI人才,产业界也涌现出旷视科技创始人印奇、唐文斌、杨沐,小马智行掌舵人楼天城等杰出代表。姚期智坦言,杨振宁获诺奖的事件激发了他对物理的兴趣,而与杨振宁的交流更坚定了他回国的决心。
三、中国科学界的精神领袖
1957年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其意义远超科学范畴。父亲杨武之感慨,这“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打掉了自卑感,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了”。他以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和胸怀家国的情怀,成为几代中国科学家的精神象征。
- 激励后辈成长: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因受他和李政道影响,学生时代投身物理学研究,赴美深造;无数青年科学家以他为榜样,坚定学术追求。
- 秉持科学直言:在“中国是否应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争论中,撰写《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主张将有限科研经费投入芯片、生命科学等更紧迫领域,展现“不圆滑、不怕得罪人”的科学担当,获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等学者敬佩。
- 坚守教育初心:82岁高龄仍坚持为清华本科生站立讲授《大学物理》基础课,鼓励学生提问,毫无大师架子,强调做“有品味”的科学家。2018年联合发起“科学探索奖”,关注青年学者博士毕业后5至10年关键期,称赞奖项设计“非常有远见”。
- 谦和治学品格: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回忆,“杨先生是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展现出大师的包容与谦逊。
清华园的秋阳见证了这位科学翘楚的落幕,但他搭建的三座桥梁永留世间:通往物理真理的探索之路,牵系东西方的学术之桥,深扎故土的科教之径。这些宝贵的科技遗产,将持续助力中国科技学子走向探索坦途,续写科学传奇。

作者:汇丰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汇丰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