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城市竞争:从 “单打独斗” 到 “抱团突围” 的格局重塑
日期:2025-08-31 15:23:24 / 人气:6

随着中办、国办《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中国城市发展正式告别 “增量扩张” 的野蛮生长时代,进入 “存量提质增效” 与 “协同竞争” 的新阶段。城镇化从 “快速增长” 转向 “稳定发展” 的 “两个转向”,不仅改写了城市竞争的底层逻辑,更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以功能定位为核心、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的全新竞争格局。这场新竞赛中,“单打独斗” 的强省会模式逐渐式微,“抱团发展” 的城市群协同与 “精准定位” 的能级提升,成为决定城市未来的关键。
一、竞争逻辑之变:从 “单点突围” 到 “抱团制胜”
过去十年,中国城市竞争的关键词是 “强省会”“中心城市”—— 成都、武汉、西安等城市通过合并周边区县、集聚全省资源实现 “单点突破”。而新一轮竞争中,“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 成为主流,城市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自身规模,而在于其在区域协同网络中的节点价值。
(一)城市群分层:五大 “第一梯队” 引领全局
国家明确将城市群划分为 “优化提升”“发展壮大”“培育发展” 三个层级,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成为 “第一梯队”,承担着不同的战略使命:
世界级标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定位 “世界级城市群”,目标是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全球顶级城市群竞争,核心是提升全球高端要素配置能力;
国家增长极: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着眼 “全国影响力”,旨在打造西部、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弥补区域发展不平衡。
这五大城市群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协同机制:长三角的 “一小时通勤圈”、粤港澳大湾区的 “跨境政务通办”、成渝的 “双核联动”,都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相比之下,其他 14 个国家级城市群仍处于 “培育期”,更多依赖中心城市的辐射,尚未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应。
(二)都市圈分级:从 “标杆型” 到 “成长型” 的梯队竞赛
在城市群框架下,都市圈成为 “抱团竞争” 的基本单元。目前全国已批复 17 个国家级都市圈,根据《国家都市圈发展报告 2025》,呈现明显的分级特征:
标杆型:仅深圳都市圈入选,其 “深莞惠一体化” 程度最高,产业协同、交通互联、公共服务共享已形成成熟模式;
领先型:广州、南京、杭州都市圈紧随其后,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通勤率超过 30%,具备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发展型与成长型:青岛、成都、武汉、西安等都市圈处于培育阶段,福州、长沙等 7 个都市圈则仍在 “成长初期”,同城化水平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强都市圈” 正在取代 “强省会” 成为政策焦点。以西安为例,过去侧重 “省会扩容”,如今转向 “西安都市圈” 建设,通过地铁通咸阳、医保跨市结算等举措,将周边 6 市纳入协同发展体系。这种转变意味着:城市的 “势力范围” 不再靠行政区划扩张,而是靠产业链、交通网、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
二、城市能级之变:从 “规模论英雄” 到 “功能定成败”
新一轮城市竞争中,“人口多少”“GDP 大小” 不再是核心指标,取而代之的是 “功能定位精准度”“高端要素配置能力”。2035 年城市总体规划的集中获批,为各城市划定了清晰的 “角色分工”,形成了全新的城市能级体系。
(一)中心城市重构:“国家中心” 淡化,“区域枢纽” 凸显
传统的 “九大国家中心城市” 概念逐渐模糊,2035 总规重新界定了中心城市体系:
顶级枢纽:仅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被明确为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综合服务功能;
区域核心:杭州、南京定位 “东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郑州为 “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成都、西安为 “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沈阳、长春为 “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各自辐射特定区域。
这种定位更强调 “差异化分工”:广州突出 “综合性门户城市” 功能,是国内仅有的三个 “门户城市”(北上广)之一,聚焦国际商贸与交通枢纽;深圳虽未入选 “中心城市”,却凭借 “全国性经济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 的定位,凸显科创与产业优势;杭州则以 “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的独特标签,在数字经济领域占据领跑地位。
(二)科创能级分层:“双中心” 城市引领国际竞争
科创能力成为衡量城市能级的核心指标,2035 总规构建了 “金字塔式” 科创体系:
金字塔尖: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集齐 “国家科学中心” 与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 “科创双中心” 城市,目标是配置全球高端科技资源,参与国际科技竞争;
区域科创枢纽:武汉、西安、合肥等城市定位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承担区域内成果转化与产业赋能功能;
特色科创节点:苏州以 “高技术产业基地”、青岛以 “海洋科技中心” 为定位,聚焦细分领域的科创突破。
以深圳为例,其虽无 “国家中心城市” 头衔,却凭借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以及华为、腾讯等企业的研发实力,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跻身全球前列。这种 “以科创定能级” 的逻辑,正在改写传统的城市排名。
三、发展模式之变:从 “大拆大建” 到 “存量提质”
过去城市发展依赖 “土地财政 + 增量扩张”,如今则转向 “城市更新 + 存量优化”。《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 “控制超大城市规模”“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标志着 “铺摊子” 式发展彻底退场,“精雕细琢” 成为主流。
(一)城市扩容暂停:从 “外延扩张” 到 “内涵提升”
前些年盛行的 “撤县设区”“地市合并” 已基本搁浅:2023 年以来,全国仅少数县市获批 “撤县设区”,成都合并简阳、济南合并莱芜等 “大合并” 案例再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 “疏解非核心功能” 与 “强镇扩权”:
疏解功能:北京、上海率先推进非核心功能疏解,北京将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迁出中心城区,上海则疏解部分高校、医院至郊区;
扩权赋能:经济强县、特大镇获得更多管理权限,如江苏昆山、浙江义乌获批 “省直管县”,广东虎门、长安等强镇获得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激发基层发展活力。
这种转变的核心是:超大城市不再追求 “规模扩张”,而是通过 “瘦身健体” 提升核心功能;中小城市则通过 “扩权” 增强内生动力,避免盲目模仿大城市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更新主导:从 “开发商主导” 到 “居民自主”
房地产 “黄金时代” 的 “大拆大建” 模式已退出历史舞台,城市更新成为存量时代的核心抓手。与以往不同,新一轮城市更新强调 “以人为本”,呈现两大新特征:
自主更新为主:政策鼓励 “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由业主自主协商、筹资改造,取代过去 “开发商主导、政府背书” 的模式。以上海为例,部分老旧小区通过居民众筹,实现 “原拆原建”,容积率不变但户型优化、配套升级;
精准改造优先:重点推进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避免 “一刀切”。广州、深圳等地的城中村改造不再追求 “全部拆除重建”,而是保留部分产业载体与文化记忆,打造 “产居融合” 的新型社区。
城市更新的逻辑转变,意味着房地产行业将从 “增量开发” 转向 “存量运营”,而城市的竞争力将体现在 “人居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水平” 等软实力上。
四、未来展望:城市竞争的三大新赛道
新一轮城市竞争中,以下三大赛道将决定城市的未来排名:
协同治理能力:城市群、都市圈的协同效率成为关键,能否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将区分 “强集群” 与 “弱集群”;
要素配置能力:能否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科创资源、金融资本,将决定城市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精细运营能力:城市更新的质量、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智慧城市的建设程度,将直接影响居民幸福感与企业归属感。
五、结语:没有 “全能冠军”,只有 “特色赢家”
新一轮城市竞争不再是 “千城一面” 的规模竞赛,而是 “各展所长” 的特色比拼。京津冀的协同、长三角的开放、大湾区的创新、成渝的融合,都在证明:只有找准自身定位、融入区域协同网络、深耕核心功能,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对城市而言,与其盲目追求 “升格”“扩容”,不如聚焦 “做精核心功能、做优协同网络、做好民生服务”;对企业与人才而言,选择城市的标准也将从 “规模大小” 转向 “是否匹配自身发展需求”。这场新竞赛中,没有 “全能冠军”,只有找准赛道的 “特色赢家”。
作者:汇丰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良品铺子宣传花生现常识性错误08-31
- 印乐上任首月:少林寺的 “去商业...08-31
- 印乐上任首月:少林寺的 “去商业...08-31
- 新一轮城市竞争:从 “单打独斗”...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