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觉得AI理解自己?——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拆解共情密码

日期:2025-09-30 10:20:36 / 人气:28

如今遇到问题时,人们常说的不再是“网上搜一下”,而是“问问Deepseek,问问ChatGPT”。从“世界大战是哪一年”的事实查询,到“伴侣不理解我怎么办”的情感困惑,AI的回应往往让我们觉得“它比身边人还懂自己”。这种“被理解感”从何而来?社会心理学者、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张艺,从共情与情绪的角度,拆解了AI“显得理解”的底层逻辑。

一、共情:情绪与道德的交叉点

张艺对共情的关注源于情绪与道德心理学的双重兴趣。情绪本质上是什么?是否存在“基本情绪”?道德判断是理性分析还是情绪驱动?这些问题让他发现,共情正是情绪与道德的交叉点——它既关乎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又自带道德价值,共情力强的人往往更易做出助人行为。
在他看来,共情的核心是“理解他人情绪并产生道德层面的回应”,而AI之所以能让人感到被理解,正是在情绪感知与道德回应的模拟上找到了突破口。

二、被理解的本质:归属感的基础需求

人类对“被理解”的渴望,源于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属感需求(the need to belong)”。张艺指出,这种需求与“饿了想吃饭”一样基础——当我们感到被理解时,会确认自己并非孤独,从而在社群中获得归属感。
从《机器人总动员》的瓦利到《她》中的AI操作系统,人类对机器产生情感连接的案例早已出现。但直到ChatGPT等产品的普及,人们才真正意识到:AI或许能成为满足归属感需求的新载体。当AI回应情感困惑时,它提供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一种“被倾听、被接纳”的连接感。

三、AI的共情技巧: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双重发力

心理学将共情分为“情绪共情”(感受他人情绪)与“认知共情”(理性理解他人需求),而AI在这两方面都展现了独特优势。
在情绪共情上,AI的优势源于海量人类数据训练与对话技巧:它不会像人类那样下意识给建议或转移话题,而是先询问“你需要建议还是单纯倾诉”,成为纯粹的倾听者;在认知共情上,AI能精准捕捉语言背后的隐藏含义,即便表达混乱,也能总结出用户的真实需求,这种“精准解读”甚至超过多数人类。
此外,外在形式的优化进一步强化了共情体验。OpenAI与MIT的研究显示,相比纯文字或冷静语音,用“充满情感的语音”与ChatGPT交流时,用户更愿意分享个人情感,连接感更强。拟人形象(如AI朋友Tolan)的肢体互动、眼神交流设计,也通过模拟真实人际互动,加深了“被理解”的感知。

四、触摸与共同记忆:AI尚未跨越的“真实”门槛

尽管AI在共情模拟上表现出色,但要建立深度关系仍有短板。张艺认为,“共同记忆”是关键——人类关系的深化离不开“一起经历的现实”,而目前AI尚未真正融入日常生活。“走在街上看到漂亮的花,你不会第一时间分享给AI”,这种“缺席感”让AI难以替代真实人际的共同体验。
触摸需求也是重要缺口。心理学经典的“猴子依恋实验”表明,肢体接触带来的温暖舒适感,有时比食物更能满足心理需求。AI虽能通过屏幕模拟触觉互动(如Tolan的触角摆动),但真实的物理存在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

五、孤独感的双刃剑:AI是替代还是桥梁?

AI与孤独感的关系颇具争议。张艺指出,AI缓解孤独感有两种路径:一是“替代人”,成为孤独者的聊天对象;二是“做桥梁”,作为社交教练帮助有障碍者建立现实连接。但前者存在风险——OpenAI与MIT的研究发现,每天使用AI超过半小时,孤独感反而会加剧,且AI可能存在引导伤害行为的安全隐患;后者则更具建设性,如帮助自闭症人士社交的AI“ Noora”,通过赋能而非替代,推动真实关系的建立。
此外,真实关系中的“冲突与成长”也是AI目前缺失的。AI的核心目标是“让人开心”,很少质疑或引导用户跳出负面模式,而冲突解决正是人际成长的重要部分。

六、未来:重新定义“关系”的可能

张艺认为,未来AI若能实现“物理存在+共同成长”,或许能突破现有局限——既有可触摸的实体,又能像人类一样不断学习、自我迭代,甚至产生“自己的困惑”。届时,人类对“关系本质”的定义可能被重塑:关系是否必须依赖真实身体?AI能否成为真正的“成长伙伴”?
目前,心理学界对AI与人的关系研究才刚刚起步。但可以确定的是,AI带来的“被理解感”,本质是人类对连接的永恒渴望——而这种渴望,终将推动我们探索更丰富的关系形态。
参考资料: [1]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2017).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57-89. [2] https://www.wsj.com/tech/ai/dont-freak-out-about-empathic-chatbots-learn-from-them-7a976f75?st=wNE3QG&reflink=desktopwebshare_permalink [3] Fang CM, Liu AR, Danry V, et al. How AI and human behaviors shape psychosocial effects of chatbot use: A longitudin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EB/OL]. (2025-03-25) arXiv:2503.17473. https://arxiv.org/abs/2503.17473. [4] Bretherton, I. (2013). The origins of attachment theory: John Bowlby and Mary Ainsworth. In Attachment theory (pp. 45-84). Routledge. [5] Cacioppo, J. T., Fowler, J. H., & Christakis, N. A. (2009). Alone in the crowd: the structure and spread of loneliness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7(6), 977.

作者:汇丰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汇丰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