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IP 两版《长安的荔枝》差距悬殊:导演的眼界决定作品高度
日期:2025-07-19 10:25:22 / 人气:3

当影版《长安的荔枝》上映首日票房狂飙 7800 万,影院里观众含泪鼓掌的画面,与剧版收官时满屏的吐槽形成鲜明对比。同一部马伯庸的小说,在两个月内先后被搬上小荧屏和大银幕,却交出了天差地别的答卷。这种差距的根源,恰恰藏在两位导演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控之中。
影版:大鹏用「克制」还原原著魂
大鹏作为导演最难得的品质,是懂得「减法思维」。面对《长安的荔枝》这样充满历史细节与人性挣扎的故事,他没有陷入炫技式的改编,而是紧紧抓住「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小人物史诗。电影开篇用三分钟快速交代李善德(大鹏 饰)被迫接下送荔枝任务的背景,没有多余的支线铺垫,直接切入核心冲突。
这种精准的叙事节奏贯穿全片。当李善德在岭南雨林中摸索荔枝保鲜之法时,大鹏用蒙太奇镜头展现他试验失败的狼狈;当他面对官场层层盘剥时,一个强装镇定却微微颤抖的手部特写,便道尽「打工人」的无奈。更难得的是对明星阵容的调度 —— 贾樟柯客串的刺史、刘德华饰演的果农、杨幂出演的荔枝园主女,都服务于剧情推进,没有一个镜头是为了明星效应而存在。杨幂那场雨中哭戏,将角色对家园被毁的痛心与对李善德的同情融合,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节点,而非单独炫技的片段。
大鹏的导演智慧,在于他深知历史故事的感染力藏在细节里。李善德干裂的嘴唇、被汗水浸透的官服、运送荔枝时马背上颠簸的特写,这些具象化的细节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任务的艰巨。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我不想拍一个伟光正的英雄,只想拍一个在绝境里挣扎的普通人。」这种对原著精神的精准捕捉,让电影版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
剧版:冗余改编稀释核心张力
剧版的溃败,则始于对原著框架的过度拆解。为了拉长剧集篇幅,编剧强行加入虚构角色郑平安,为此不惜修改关键情节 —— 原著中陪伴李善德完成任务的妻子,在剧版开篇就离奇「下线」。这种为了新增角色而牺牲核心情感线的操作,直接动摇了故事的根基。
雷佳音饰演的李善德,更是陷入「演技过载」的误区。他试图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小人物的卑微,却让角色显得油腻做作:向权贵谄媚时挤眉弄眼,遭遇挫折时瘫坐在地嚎啕大哭,完全背离了原著中李善德外柔内刚的特质。更致命的是剧情的注水问题,岳云鹏饰演的角色本是功能性的配角,却被硬生生加出完整支线,从街头卖艺到参与荔枝运输,大量与主线无关的戏份让叙事节奏彻底失控。有观众统计,前八集里真正推进送荔枝任务的剧情不足 40%,其余篇幅都耗费在无意义的官场应酬和配角回忆杀中。
导演对历史背景的把控同样堪忧。剧中出现的唐代官员服饰混搭宋明元素,岭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呈现得如同江南水乡,这些细节失误暴露了创作团队的敷衍。当影版在精心还原荔枝保鲜工艺、驿站系统等历史细节时,剧版却用大量慢镜头和抒情音乐填充时间,将一个紧凑的历史任务故事,拍成了冗长的官场现形记。
差距本质:对「改编」的理解分野
两版作品的差距,本质上是导演创作理念的分野。大鹏将自己定位为「原著的忠实翻译者」,他的改编始终围绕「小人物在宏大历史中的挣扎」这一核心,用电影语言放大原著的情感张力;而剧版导演则陷入「加法陷阱」,试图通过增加角色、扩充支线来丰富故事,却在繁杂的叙事中丢失了原作的魂。
马伯庸的作品之所以受影视圈青睐,在于其「历史可能性小说」的特质 —— 在真实历史框架中填充合理想象。改编这类作品,需要导演具备「戴着镣铐跳舞」的能力:既要尊重历史逻辑,又要赋予艺术表达空间。影版的成功与剧版的失利,恰好印证了这个创作真理:好的改编不是对原著的颠覆,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精准表达。
当影版用 90 分钟讲完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剧版却用 24 集堆砌出冗长的叙事,观众的口碑已经给出答案:在内容创作中,减法比加法更需要勇气,克制比炫技更考验功力。这或许就是两版《长安的荔枝》留给影视行业最深刻的启示。
作者:汇丰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HYBE 听证会提及旗下解散女团...07-19
- 离婚半年,陈妍希逆袭成女王,陈...07-19
- 同 IP 两版《长安的荔枝》差距悬...07-19
- 汪东城直播回应婚事:感慨错过缘...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