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衔接班:高考后学习热潮背后的隐忧与思考

日期:2025-08-14 21:53:51 / 人气:16



据南方周末报道,如今不少地方出现了大学预科班,即“高大衔接班”,准大学生们在高考后的暑假便开始提前学习大学知识。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思考,它不仅反映了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些变化,也凸显了大学、学生和家长在教育观念和现实需求上的复杂关系。

“高大衔接班”:大学中小学化的体现

“高大衔接班”的出现,让高考后的学生从考场的紧张氛围中走出,又走进教室继续学习,打破了“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的传统观念。这些衔接班宣传能衔接大学数学核心知识点,缓解高中与大学知识断层焦虑,打破“挂科率高”魔咒,还可助力提前锁定评优、奖学金及保研资格,也有针对英语四六级等课程。

过去大学常被想象为“彼岸”,与中小学有很大区别,但如今这种想象逐渐消失。大学课程挂科了只要补考能过,一般不影响毕业,大学英语四六级也不再与毕业证挂钩,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理论上可以轻松一些。然而,现在的大学某种程度上成了硕士预科,2024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89.97万人,2025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88万人,考研人数占本科招生人数近80%。研究生升学竞争虽烈度不一定更强,但拉长了竞争时长,要看平时绩点排名和面试表现,高数等课程学不好会影响保研,所以学生和家长为了未来的升学,会选择参加“高大衔接班”。

家长推动:对就业形势的无奈应对

很多学生是被家长拖着去参加“高大衔接班”,网络上虽有不少对家长的群嘲,认为他们没见识、功利,但家长其实对就业形势、招聘要求和家庭博弈能力有着清晰的认知。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孩子能获得高学历、达到好工作的应聘门槛已是不易,创业又缺乏资源支持。大学高中化、学生巨婴化本质上是出路狭窄化的体现,做题的链条被延长,学生只能顺着传统路径继续走,而大学也在配合这种趋势,如给家长寄成绩单,部分“高大衔接班”就是大学自己办的,既能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又能创收。

现象反思:大学理性空间的矮化

从认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提前学习高数等知识有助于提高基础知识水平,减少网吧包夜等不良行为。但这是否符合高等教育的期待值得商榷,暑假补高数的学生大多并非想成为数学家,这种行为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值得思考。

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本应由大学支撑的社会理性空间开始矮化与干瘪。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上大费心思,看似庄重,实则是一种“神化”和“幼化”,用浮华的器物掩盖抽象价值的空洞,还引发了学信网上对证书错别字、语病的过度关注。大学在引领社会议题、提供深刻思考方面的贡献也有限,热搜上的大学话题常让人感觉与中小学无异。“高大衔接班”与大学理性空间矮化是一体两面,一个不再高级的大学,难以带来深刻的思索,无论是学生还是大学,都越来越认可“做题”的价值。

然而,从长远来看,人生难以靠做题支撑,大学和社会亦是如此。做再多的题,最终都要面临真实生活的考验。大学和家长应该反思,如何在追求升学和成绩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社会的深刻认知,让大学真正成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人才的地方。

作者:汇丰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汇丰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