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遇冷”月饼,海外成“顶流”的背后逻辑

日期:2025-10-05 20:04:31 / 人气:13



丹桂飘香、月满中秋,在2025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的背景下,居民消费热情本应高涨,各大商圈也热闹非凡,但月饼却意外地显得落寞。近年来,“月饼卖不动”几乎成了每年中秋的热门话题,这背后反映的是时代的变化:当代年轻人养生意识觉醒,消费趋于理性,月饼作为中秋文化载体的功能逐渐淡化。国内某权威机构基于往年数据预测,2025年中秋前夕月饼销售额将同比下滑约45.17%,礼盒销量下降49.04%。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月饼在国内市场遇冷时,却在海外市场掀起了消费热潮,实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

月饼在海外市场的多元呈现

海外市场的本土化演绎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唐朝,随着文化交流,月饼在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亚洲国家落地生根,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日本,中秋被称为“栗名月”,主妇们会准备“月见团子”,其制作工艺与中国月饼相似,用栗子、绿豆等馅料包裹在糯米皮中,不仅是传统美食,还成为日本年轻人在TikTok上分享的热门话题。清朝中后期,月饼随着海外贸易传入越南,当地月饼分为烤制和软皮两类,烤制月饼类似中国苏式月饼,酥皮香脆;软皮月饼以白色糯米为皮,内馅丰富,如芋头、咸蛋黄等,不仅受本地人喜爱,还打入欧美、新加坡等国际市场。马来西亚的月饼口味更具包容与创新性,除经典风味外,还有榴莲冰皮月饼、“斑斓叶红豆沙”月饼等南洋特色口味,甚至有融入茶文化和含酒精的“成人风味”月饼。泰国中秋有独特神话色彩,人们会用甘蔗扎拱门,围坐分享月饼、寿桃和柚子祈愿团圆。

唐人街与西方年轻人的互动

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在中秋举办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吸引了许多对中国文化好奇的西方年轻人。他们积极参与月饼制作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欧美国家,月饼被直译为“Mooncake”,TikTok上#mooncake话题在中秋前夕成为热门,博主们讲解月饼知识,还将月饼与汉堡吃法类比,展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碰撞。为迎合年轻消费者,美国市场推出巧克力、咖啡等新潮口味,澳大利亚月饼融入本地坚果与干果,法国糕点师将马卡龙工艺融入月饼。在国内备受争议的五仁月饼,在海外因饼皮含麦麸、内馅有常见过敏原,让部分人尝试后出现过敏反应,经互联网发酵意外走红,被戏称为“横扫欧洲的东方神秘力量”,相关品尝视频在Bilibili等平台走红,带动“五仁体验热潮”。

月饼出海的增长与驱动因素

出口数据增长

2025年以来,中国月饼出口显著增长,多地海关数据显示“量价齐升”。1 - 8月,杭州月饼出口量达46.25吨,同比增长约2.5倍;云南省月饼类产品出口总量达7520吨,货值1.3亿元,主要销往东南亚国家;广州海关监管的月饼出口货值突破4600万元,欧美市场占比高达45.1%。在亚米网、亚马逊等海外电商平台上,中国产月饼持续热销。

技术革新与政策引导

月饼出海得益于技术革新与政策引导。企业推进产品多元化,如广州酒家推出芝士奶黄流心月饼等新品,南侨食品开发黑巧克力与黄油饼干夹心月饼。生产工艺上,稻香村等企业探索“手作 + 智能”融合模式,兼顾效率与风味,苏州稻香村出口业务年均增长达50%以上,约四成海外消费者为非华人。包装设计上,海外市场青睐精美、有文化韵味的礼盒,奈雪的茶等品牌将国潮元素融入设计,营造沉浸式体验。政策层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提升了中国月饼在成员国市场的竞争力,新版《月饼质量通则》规范生产等流程,各地海关开设“绿色通道”保障产品出口。

月饼出海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食品监管差异与挑战

月饼出海并非一帆风顺,2023年欧盟通报中国出口月饼因添加剂二氧化钛超标,上万吨产品被退回,暴露出各国食品监管标准差异。2024年澳大利亚更新进口月饼条例,欧美多国对月饼进口实施严格限制,国内出口月饼长期以“素馅”为主。

企业的应对策略

为适应海外法规,月饼企业调整产品配方,剔除或替换受限原料。部分品牌如稻香村、南侨食品采取“海外建厂”策略,实现本地化生产,降低跨境物流成本。同时,月饼产业的全球化也吸引了跨国企业加入竞争,哈根达斯推出“冰淇淋月饼”,半岛酒店凭借高端月饼礼盒巩固市场形象。

月饼作为中国传统节令食品,出海不仅是商品的流动,更是文化的传播。长远来看,月饼出海不应仅停留在口味移植,更要将非遗技艺、东方美学融入其中,以文化叙事唤醒情感共鸣,让中国商品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行稳致远。

作者:汇丰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汇丰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