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逃避做饭,只是因为太累吗?
日期:2025-08-05 14:52:03 / 人气:12

在美食创作的世界里,美食作家大致可分为两类,而陈宇慧(“田螺姑娘”)无疑是后者。她以对食物和人的关怀与尊重,让人们感受到和她一起吃饭是件幸福的事。
从互联网到美食创作:寻回生活掌控感
陈宇慧曾是互联网产品经理,2014年,她试图从混乱的工作节奏中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开启了美食创作之路。她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做早餐,利用午休时间整理菜谱,这便是两年后菜谱书《日出之食》的由来。31岁时,她选择离开互联网行业,全心投入美食创作,见证了众多烹饪小白走进厨房,自己也成长为朋友间的“大厨”。
做饭观的形成:童年厨房的记忆
陈宇慧认为自己是“田螺姑娘”,代表着勤劳、美好和对人的体贴。她的做饭观深受童年厨房记忆的影响。母亲自然地给她指派厨房任务,让她学会了剥蒜、洗菜等基础工作,甚至在起油锅炸鸡腿时也允许她站在旁边。童年的厨房经历塑造了她的烹饪观,她从未畏惧过厨房,因为妈妈从未让她觉得厨房是令人生畏的。即便在厨房受伤,她也觉得这只是生活中的小挫折,并不影响她对下厨的热爱。
应对烹饪挑战:调整与体谅
刚开始写菜谱时,陈宇慧要求严格,但随着读者反馈增多,她不断调整菜谱。她意识到如今烹饪环境变化,读者会犯各种低级错误,于是尽可能量化每个步骤,细致到挑菜、处理食材和洗菜的方法。她的菜谱变得松弛,更能体谅下厨者。考虑到一人食对营养健康的需求,她会往一锅菜里多加食材,并详细阐释每一步的差异,希望做菜的人更容易成功。她还记得有读者因做了一顿失败的饭而崩溃大哭,所以更希望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大家对食物感兴趣。
食物与生活:不同城市的体验
陈宇慧在各地举办新书分享会,感受到食物对人的状态有深刻影响。北京的读者关注具体困难,体现出对人和食物相处方式的反思;成都和青岛的读者较为松弛,享受美食;上海的读者餐饮氛围好,愿意分享与食物的故事。她也发现都市打工人做饭多是迫不得已的劳动,大家对菜谱的诉求呈现两极化趋势。同时,她意识到菜谱日渐式微,做饭成了可舍弃的事。
重拾食物憧憬:播客与书的尝试
陈宇慧认为“对食物有憧憬很重要”,《谁来决定吃什么》和播客节目《厨此以外》是她让人们对食物产生兴趣的“解决方案”。她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人们了解丰富的时令食材,发现下厨的乐趣。很多读者表示这些作品让他们燃起了下厨的冲动,唤起了与食物有关的记忆。她也通过自己与菜市场的故事,强调与菜市场失联会让人失去对食物的憧憬。
掌握饮食主动权:了解与探索
陈宇慧发现现代人不爱点菜,一部分是因为羞涩,一部分是不清楚自己对食物的好恶。她认为能挖掘出忌口背后的缘由,通过调整食材搭配和烹饪方式修复人和食物的关系,是很有成就感的事。而要真正掌握饮食主动权,需要了解自己的偏好,具备对食物的好奇和一定的烹饪经验。她自己的厨艺也经历了瓶颈期,通过向川菜大师学艺,形成了更系统的认知和方法论,厨艺水平得到提升,独创的菜品也受到欢迎。
年轻人逃避做饭,或许不只是因为太累,还与生活节奏、对食物的憧憬、烹饪的信心等多种因素有关。陈宇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大家在还没被生活逼到必须下厨的年纪前,建立和食物打交道的信心,让人们能更好地决定自己吃什么,照顾好自己。
作者:汇丰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良品铺子宣传花生现常识性错误08-31
- 印乐上任首月:少林寺的 “去商业...08-31
- 印乐上任首月:少林寺的 “去商业...08-31
- 新一轮城市竞争:从 “单打独斗”...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