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乐上任首月:少林寺的 “去商业化” 风暴与未解的平衡难题
日期:2025-08-31 15:23:44 / 人气:6
“清香免费了,义诊不推销药,流通处关门了,连释永信的纪念碑都没了。” 在登封做了十几年导游的东萍,最近总能听到游客对少林寺的新评价。7 月 28 日,释永信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并削去法号后,洛阳白马寺方丈印乐 “空降” 少林寺主持工作。一个月间,这座被商业化裹挟三十余年的千年古刹,掀起了一场 “加减并举” 的变革 —— 寺内大刀阔斧去商业,寺外景区依旧喧嚣。但这场变革的背后,是 “清净修行” 与 “城市经济” 的深层博弈,印乐要走的,远比 “关停几个流通处” 更复杂。
一、减法:商业痕迹快速消退,寺内重归清净
印乐上任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斩断少林寺与 “商业利益” 的直接关联。从香烛售卖到法物流通,从僧人搭讪劝捐到财务公开,一系列 “去商业化” 措施迅速落地,让少林寺的 “烟火气” 变回了 “香火气”。
1. 斩断 “盈利性服务”,回归公益本质
- 香烛免费,劝捐退场:此前寺内穿着僧袍的人主动搭讪劝捐、售卖几十到上百元香烛的场景彻底消失,各大殿前摆放免费清香,原有的 “随喜” 捐款二维码因 “财务整理” 暂停使用,僧人明确表示 “不鼓励过度布施”;
- 义诊去商业化:少林药局虽正常营业,但执事药师不再推荐购药,仅提供基础诊疗服务,避免了 “借义诊推销高价药材” 的争议;
- 流通处闭门谢客:售卖开光法物、文创产品的流通处全部关闭,此前依托 “少林寺 IP” 的盈利性商品销售暂时中止。
这些变化让寺内氛围明显改观。一位延字辈僧人表示:“现在游客不用再被‘劝捐’困扰,我们也能专心诵经,这种清净感很多年没了。”
2. 规范僧人行为,收缩对外接口
印乐通过内部会议划定了严格的 “行为红线”,从源头切断僧人参与商业活动的可能:
- 严控游客接触:要求僧人 “避免主动与游客交流”,生活区域增加志愿者巡逻,劝勉僧人减少不必要的互动;
- 清理社交痕迹:部分僧人关闭朋友圈,删除过往涉及商业合作、对外活动的内容;
- 暂停对外合作:义工招募、诵经体验等面向游客的互动项目全部暂停,“比丘徒步” 等此前带有宣传性质的活动内容从官方公众号删除。
此外,方丈室、少林素斋饭堂等曾被认为 “与商业关联紧密” 的场所暂时关闭,寺内仅保留核心宗教活动区域开放。这种 “收缩” 姿态,与释永信时代 “主动拥抱外界” 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3. 影响外溢登封:依赖 “少林 IP” 的产业遇冷
少林寺的 “减法” 很快传导至十几公里外的登封市区,那些依托 “少林 IP” 生存的商家率先感受到寒意:
- 武校招生遇阻:少林旗下武校教练朱志豪透露,家长频繁询问 “武校与少林寺的关系是否受影响”,咨询量下降约 30%,部分家长担心 “学籍、毕业证有效性”;
- 周边商户销量下滑:登封一条不足 1 公里的街道上,三家售卖 “少林武术” 服饰的商户表示,近半个月销量下滑超 40%,“买的人少了,货都压在手里”;
- 旅游配套观望:旅行社、民宿等从业者虽表示 “景区正常开放,影响有限”,但均承认 “少林寺的变革让游客预期变得不确定”,部分团队游产品已减少 “少林深度体验” 环节。
二、加法:修行传统回归,白马寺经验的 “移植” 与适配
印乐带来的不仅是 “减法”,更有从白马寺延续的 “修行加法”。这位有着佛学院科班背景、以 “严治寺、重修行” 著称的方丈,正试图将白马寺的 “清修模式” 嫁接到少林寺,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 “水土不服”。
1. 推行 “农禅宗风”,重塑修行规范
印乐在白马寺时坚持的 “种地修行” 模式开始在少林寺落地:
- 恢复衣禅劳动:要求僧人参与种菜、扫地等体力劳动,“以劳动促修行”,部分寺内闲置土地已重新开垦;
- 强化宗教仪轨:暮鼓晨钟的时间严格固定,诵经、打坐等宗教活动频次增加,僧人作息回归传统 “早睡早起”;
- 规范财务制度:参照白马寺 “月公示、年审计” 的做法,寺内财务收支开始整理,计划每月在客堂公示明细,年度聘请专业机构审计。
这些措施得到部分僧人支持,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少林寺僧人数量是白马寺的 3 倍,且长期参与对外活动,突然回归传统修行,需要适应时间。”
2. 引入白马寺团队,搭建新管理架构
为确保改革落地,印乐从白马寺带来了核心管理团队,逐步替换原有的 “商业化运营团队”:
- 人事调整:寺内核心部门(如客堂、法务处)负责人由白马寺僧人兼任,原负责商业合作的人员暂时调离;
- 流程重建:参照白马寺 “简化对外接口” 的模式,少林寺不再接受商业性质的采访、合作,所有对外沟通需经客堂统一审批;
- 文化提纯:删除官方平台上 “过度娱乐化” 的内容,重新聚焦 “禅、武、医” 的传统核心,计划恢复 “少林禅修班” 等纯宗教体验项目。
但这种 “移植” 并非一帆风顺。一位少林寺老僧人表示:“白马寺规模小、无景区负担,而少林寺牵连甚广,简单照搬模式可能行不通。”
3. 低调行事背后:平衡各方的谨慎试探
与释永信的 “高调” 不同,印乐上任后仅在直播中露过一次面,大部分时间处于 “低调调研” 状态:
- 避免公开表态:对于 “释永信后续”“武僧去向” 等敏感问题,内部会议明确要求 “不讨论、不回应”;
- 分阶段推进改革:先从 “易执行” 的香烛免费、流通处关闭入手,对于 “武校合作”“景区分成” 等复杂问题暂时搁置;
- 加强政企沟通:频繁与登封宗教局、文旅局对接,试图在 “去商业化” 与 “保障地方经济” 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种谨慎源于少林寺的特殊地位 —— 它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登封文旅经济的 “压舱石”。2023 年,登封文旅收入占 GDP 的 66%,其中少林寺贡献了超过 40% 的游客流量。
三、未解的矛盾:清净与喧嚣的 “楚河汉界”
印乐的改革看似成效显著,但寺内与寺外的 “分裂” 日益明显:寺内暮鼓晨钟、僧人清修;寺外景区内武僧表演一天六场、看台座无虚席。这种 “两张皮” 的现状,暴露出少林寺变革的核心难题 —— 如何在 “去商业化” 与 “支撑地方经济” 之间找到平衡。
1. 景区与寺院的 “权责分割”:改革的 “避风港” 与 “绊脚石”
少林寺景区与寺院分属不同管理体系,这种分割既给了印乐 “寺内改革” 的空间,也让彻底去商业化变得困难:
- 管理主体分离:寺院由宗教部门监管,景区由文旅部门负责,印乐无权干预景区内的武僧表演、商铺运营;
- 利益绑定深厚:景区内的武僧表演团队虽声称 “隶属于少林武术馆,与少林寺无关”,但实际上仍依托 “少林 IP” 吸引游客,其收入与景区分成直接挂钩;
- 游客认知错位:大部分游客将 “景区内的武僧表演”“少林主题商品” 等同于 “少林寺官方行为”,寺内的去商业化难以改变游客对 “少林商业化” 的整体印象。
登封文旅局工作人员的表态颇具代表性:“僧人归僧人,景区是景区,改革不会影响景区正常运营。” 这种 “切割” 虽保障了短期经济利益,却让少林寺的 “去商业化” 显得不彻底。
2. 历史包袱:三十余年商业化的 “路径依赖”
少林寺的商业化并非释永信一人推动,而是三十余年 “政企合作” 的结果,这种路径依赖难以在短期内打破:
- IP 绑定太深:从 1982 年电影《少林寺》爆红开始,“少林” 就成为登封的核心 IP,衍生出武校、武术表演、文创等完整产业链,涉及数十万人就业;
- 利益格局复杂: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有茶业、药局、文旅等多家子公司,注册商标超 700 个,这些资产的处置涉及多方利益,并非 “一关了之” 那么简单;
- 僧人群体分化:部分年轻僧人习惯了 “对外交流、商业合作” 的模式,对回归传统修行存在抵触情绪;而老僧人虽支持去商业化,却担心 “改革影响少林寺的全球影响力”。
一位接近少林寺管理层的人士透露:“现在只是暂停了‘直接盈利’的项目,对于已有的商业合作,还在评估如何处理,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切断。”
3. 白马寺与少林寺的本质差异:模式复制的边界
印乐试图将白马寺的 “清修模式” 移植到少林寺,但两者的本质差异决定了 “照搬不可行”:
- 定位不同:白马寺是 “中国第一古刹”,以 “宗教圣地” 为核心定位,游客以 “朝圣、观光” 为主;少林寺则是 “文旅 IP”,游客更看重 “武术表演、体验互动”;
- 与地方经济关联度不同:白马寺的收入仅占洛阳文旅的 1%,而少林寺占登封文旅的 40%,前者可轻易 “去商业化”,后者则需兼顾地方财政;
- 管理规模不同:白马寺僧人不足百人,少林寺僧人超 300 人,且涉及武校、义工等外围群体,管理复杂度远超白马寺。
正如一位僧人所说:“白马寺的‘静’是天生的,少林寺的‘动’是后天形成的,要让少林寺变回白马寺,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四、未来:在 “禅” 与 “武” 之间寻找新平衡
印乐上任首月的改革,更像是一场 “紧急刹车”—— 快速切断明显的商业乱象,为后续调整争取时间。但要真正解决少林寺的问题,需要在 “清修传统” 与 “现代生存” 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而非简单的 “非黑即白”。
1. 可能的改革方向:“去商业化” 而非 “去产业化”
少林寺不必完全剥离所有产业,而是要回归 “宗教属性优先”,将商业活动限定在 “服务宗教、传播文化” 的范围内:
- 规范现有产业:对少林药局、茶业等传统产业进行 “去盈利化” 改造,聚焦 “公益诊疗”“文化传播”,而非追求利润最大化;
- 剥离非核心业务:转让或关停房地产、演艺等与宗教无关的商业项目,收缩商业版图;
- 重构 IP 运营:将 “少林 IP” 的运营权交由第三方公益机构,避免寺院直接参与商业开发,同时保障 IP 的文化属性不被稀释。
2. 政企协同:建立 “宗教 - 文旅” 协调机制
登封市政府需要改变 “过度依赖少林 IP” 的经济结构,为少林寺的去商业化提供空间:
- 培育多元文旅 IP:挖掘嵩山、中岳庙等其他文旅资源,降低对少林寺的依赖;
- 调整利益分配:优化景区门票分成模式,减少少林寺对 “门票收入” 的依赖,让其能更专注于宗教活动;
- 规范周边产业:整治依托 “少林 IP” 的乱象,打击虚假 “武僧表演”“开光法物” 等灰色产业,维护少林品牌形象。
3. 长期目标:重塑 “少林精神” 的核心价值
少林寺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 “商业收入”,而是 “禅武文化” 所代表的精神价值。印乐的改革最终应回归于此:
- 强化文化输出:通过正规的禅修班、武术培训,传播正统的少林文化,而非 “娱乐化” 的商业表演;
- 培养年轻僧人:加强佛学院教育,培养既懂传统修行、又了解现代管理的年轻僧人,避免 “断层”;
- 推动国际交流:以 “文化交流” 而非 “商业合作” 的形式开展国际活动,重塑少林 “文化使者” 的形象。
结语:一场需要耐心的 “慢改革”
印乐上任首月的 “减法”,让少林寺暂时回归清净,但这只是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座千年古刹面临的,是三十余年商业化积累的复杂利益格局,是 “宗教属性” 与 “文旅 IP” 的身份冲突,更是 “传统修行” 与 “现代生存” 的路径选择。
未来的少林寺,不会成为第二个白马寺,也不能再回到释永信时代的 “商业化狂奔”。印乐需要做的,是在两者之间走出一条 “第三条路”—— 既保持宗教场所的清净本质,又能以合适的方式传承少林文化,支撑地方经济。这注定是一场需要耐心的 “慢改革”,考验的不仅是印乐的管理智慧,更是各方对 “少林精神” 的共识与坚守。
如今,少林寺的暮鼓依旧准时敲响,寺内僧人专注于修行,寺外景区游客如织。这种 “内外两重天” 的现状,或许正是改革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 要让喧嚣真正沉淀为清净,还需要时间。
作者:汇丰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良品铺子宣传花生现常识性错误08-31
- 印乐上任首月:少林寺的 “去商业...08-31
- 印乐上任首月:少林寺的 “去商业...08-31
- 新一轮城市竞争:从 “单打独斗”...08-31